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35篇
  免费   609篇
  国内免费   260篇
耳鼻咽喉   66篇
儿科学   149篇
妇产科学   163篇
基础医学   423篇
口腔科学   100篇
临床医学   1189篇
内科学   1126篇
皮肤病学   22篇
神经病学   400篇
特种医学   473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1609篇
综合类   1838篇
现状与发展   1篇
预防医学   408篇
眼科学   336篇
药学   603篇
  15篇
中国医学   244篇
肿瘤学   238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149篇
  2022年   237篇
  2021年   336篇
  2020年   342篇
  2019年   280篇
  2018年   257篇
  2017年   323篇
  2016年   377篇
  2015年   388篇
  2014年   741篇
  2013年   624篇
  2012年   590篇
  2011年   636篇
  2010年   502篇
  2009年   420篇
  2008年   336篇
  2007年   416篇
  2006年   357篇
  2005年   288篇
  2004年   225篇
  2003年   190篇
  2002年   173篇
  2001年   119篇
  2000年   124篇
  1999年   76篇
  1998年   76篇
  1997年   80篇
  1996年   62篇
  1995年   67篇
  1994年   67篇
  1993年   56篇
  1992年   44篇
  1991年   45篇
  1990年   62篇
  1989年   31篇
  1988年   52篇
  1987年   34篇
  1986年   34篇
  1985年   27篇
  1984年   26篇
  1983年   23篇
  1982年   20篇
  1981年   14篇
  1980年   14篇
  1979年   12篇
  1978年   13篇
  1977年   10篇
  1976年   9篇
  197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目的:探索PICC管持续腰大池引流联合尼莫地平鞘内注射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影响。方法:选择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发病72 h内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或介入栓塞动脉瘤,并予吸氧、镇静、控制血压、降低颅内压、抗纤溶及防治脑血管痉挛(尼莫地平30 mg/d,2~4 ml/h,微量泵静脉泵入)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发病72 h内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或介入栓塞动脉瘤,予吸氧、镇静、控制血压、降低颅内压、抗纤溶等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同时应用PICC管持续腰大池引流联合尼莫地平鞘内注射治疗(尼莫地平30 mg/d)。治疗1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比较两组患者Glasgow预后评分及脑血管痉挛发生率。结果: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Glasgow预后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ICC管持续腰大池引流联合尼莫地平鞘内注射有效地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992.
目的:观察游离植皮结合持续负压吸引治疗皮肤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符合植皮条件的65例皮肤缺损患者随机分组:VSD组(35例)植皮后采用VSD进行创面加压,打包组(30例)植皮后采用传统打包加压,术后10d拆除VSD及加压包,观察植皮成活率及创面愈合优良率。结果:VSD组植皮创面愈合优良率(88.6%)明显高于传统打包组(70.0%),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创面愈合平均时间VSD组(11.86±0.91)d,打包组(12.57±0.90)d,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SD可促进游离植皮成活及创面恢复,疗效优于传统打包植皮。  相似文献   
993.
目的:比较肝门部胆管癌(HCCA)患者术前经内镜下胆道穿刺引流(EBD)与经皮经肝胆道引流(PTBD)的效果。方法:将2013 年1 月1 日—2018 年12 月31 日于我院就诊的112 例HCCA 患者纳入研究。其中术前行PTBD 引流65 例,EBD 引流47 例。比较两种引流的效果、并发症及对手术效果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引流前血清胆红素峰值水平、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肝硬化等一般病理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5 例PTBD 组有39 例(60%) 首次插管引流成功引流,47 例EBD 组有27 例(57.4%) 首次插管引流成功引流,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BD 组引流后并发症总发生率(53.1%,25/47) 高于PTBD 组(24.6%,16/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94,P =0.019)。PTBD 组较EBD 组有更好的平均减黄疗效(t =3.264,P =0.001)。PTBD 组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引流管脱落,其次是胆管炎和引流管堵塞。而EBD 组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胆管炎,其次是胰腺炎和出血。EBD 组胆管炎及胰腺炎的发生率高于PTBD 组(P < 0.05)。两组间引流管脱落、堵塞、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PTBD 组总体复发率为58.4%(38/65);低于EBD 组70.2%(33/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R=0.452, 95% CI :0.267~0.766, P =0.003)。PTBD 组5 年总体生存率为30.7%,与EBD 组3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0.975, 95% CI :0.617~1.540, P =0.914)。结论:HCCA 患者术前行EBD 与PTBD 胆道引流均可取得理想疗效,但PTBD 引流成功率更高,并发症更少,比EBD 更适合在基层医疗机构推广。但PTBD 具有肿瘤沿窦道种植转移的缺点,在应用过程中应特别注意。  相似文献   
994.
目的 评估宫颈癌筛查中非典型鳞状细胞(ASC-US)但人乳头瘤病毒(HPV)阴性的妇女罹患中度及以上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2+)的风险。方法 汇总1999-2008年在我国开展的17项以人群为基础的宫颈癌筛查横断面研究,共30371名17~59岁妇女参加筛查,所有妇女均进行了液基细胞学检查(LBC)、HPV检测(hybrid capture 2, HC2)和醋酸染色肉眼观察法(VIA),任一结果阳性者转诊阴道镜。最终28810名具有完整细胞学、HPV、病理检测结果的妇女纳入分析,分别以细胞学正常且HPV阴性组(LBC-/HPV-)、细胞学正常组(LBC-)为参照,评估细胞学为ASC-US且HPV阴性组(ASC-US/HPV-)的CIN2+患病风险。结果 LBC-/HPV-、LBC-和ASC-US/HPV-组分别有22003、24139和1834名妇女,CIN2+的患病率分别为0.05%、0.36%和0.16%。分别以LBC-/HPV-组、LBC-组为参照,ASC-US/HPV-组罹患CIN2+的风险分别为3.00(95%CI:0.85~10.65)和0.46(95%CI:0.15~1.45),其校正OR值分别为4.00(95%CI:1.08~14.87)、0.47(95%CI:0.15~1.49)。结论 ASC-US/HPV-妇女CIN2+的患病风险介于LBC-和LBC-/HPV-妇女之间。依据"同等风险、同等管理"的原则,可采用对LBC-者的3年筛查间隔,而对于卫生资源相对匮乏地区可采用对LBC-/HPV-者的5年筛查间隔。  相似文献   
995.
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 (EUS)-guided pancreatic pseudocyst drainage using a self-expandable metal stent (SEMS) has been reported for satisfactory drainage and endoscopic necrosectomy. Here, we described an interesting case in which successful endoscopic therapy was performed using a new SEMS in infectious walled-off pancreatic necrosis.  相似文献   
996.
朱晓男教授认为糖尿病足多因消渴日久,气阴受损,脉道不利,血行瘀滞,瘀久化热,热盛肉腐或在某些外因诱发下局部感染毒邪所致;病位在血脉,病性为本虚标实;气阴两虚为本,湿热蕴阻、脉络瘀阻为标,湿热、瘀血即是气阴两虚的病理产物,又是消渴导致脱疽的病理因素。湿热毒盛糖尿病足发病迅速,易于变化,若失治、误治易出现损筋坏骨等严重病理变化;又因足部皮薄近骨且间隙较多,常引起深部组织及骨关节间化脓性感染而出现损筋坏骨等严重病理变化;虽属"疽"的范畴,又兼具"疔"的特点,临症要有"走马看疔"的态度,严密观察,病不容缓,及时应对,不可贻误;分为急性期、缓解期、恢复期,中西医结合综合内外兼治,标本合治,适时祛腐切开引流,清脉康洗剂浴足,内服糖足方,外用一效膏、油调膏等,各有侧重,注重局部,兼顾整体。  相似文献   
997.
Percutaneous interventional procedures include a broad spectrum of minimal invasive techniques, which are a useful 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tool. In this study we present our experience in CT-guided percutaneous musculoskeletal biopsies, drainages of musculoskeletal abscesses, facet and sacroiliac joint injection and radiofrequency thermal ablation of painful metastases or osteoid osteomas.  相似文献   
998.
目的研究和探讨125I粒子条联合胆道支架植入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6月—2013年9月收治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40例。行胆道支架植入术治疗患者18例,为对照组;采用125I粒子条联合胆道支架植入患者22例,为观察组。两组均采用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PTCD)并胆道支架植入。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平均胆道开通时间分别为(8.7±0.7)和(6.2±0.4)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11.4±0.8)和(8.7±0.5)个月,生存时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近期疗效及并发症两组之间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是远期疗效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术后生存时间及胆道开通时间明显延长,对于125I粒子条联合支架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值得进一步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999.
脊柱畸形后路内固定矫形术后深部感染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脊柱畸形后路内固定矫形术后深部感染的治疗效果。方法:2012年6月~2014年12月167例脊柱畸形患者行后路内固定矫形术,11例术后并发切口深部感染,男3例,女8例,年龄14.6±4.7岁(11~27岁);其中早发性感染(术后90d内)9例,迟发性(术后90d后)感染2例。9例早发性感染患者中,伤口渗出液或在B超引导下深层穿刺取脓液细菌培养阳性6例,其中2例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3例为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1例为大肠杆菌;另3例培养阴性者,依据伤口脓性渗液、持续胀痛及术中大量脓性积液而诊断为早发性切口深部感染。2例迟发性感染患者分别于矫形术后7个月和10个月时因腰背部持续性疼痛不适,经MRI检查提示切口深部积液形成,以及血沉、C反应蛋白等炎性指标显著高于正常值而确诊,清创术时取内固定旁组织细菌培养均为表皮葡萄球菌感染。均行彻底清创、置管持续冲洗引流,同时联合敏感抗生素治疗。结果:9例早发性感染经一期切口清创、置管持续冲洗引流及联合敏感抗生素治疗后,伤口均愈合,感染获得控制,内置物得以保留;随访13.5±5.8个月(6~36个月),无内置物松动及感染复发迹象。2例迟发性感染经多次清创、置管持续冲洗引流及联合敏感抗生素治疗仍无法控制感染,于矫形术后1年时取出内置物后治愈,取出内置物后分别随访6个月和14个月,无感染复发迹象,但分别有25°和17°的矫形丢失。结论:对脊柱畸形后路内固定矫形术后早发性深部感染,积极采取彻底清创、置管持续冲洗引流联合敏感抗生素治疗,可有效控制感染,避免取出内置物;而迟发性感染则可能需取出内置物才能控制感染,但有矫形丢失风险。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 探讨尿激酶联合选择性埋管引流治疗包裹性胸腔积液最佳给药时机.方法 将80例包裹性胸腔积液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每组40例.A组采取分次引流后同时注入尿激酶,每次引流后即从引流管注入尿激酶20万U,同时封管24 h再开放引流,如此反复操作直至无胸液流出.B组患者在埋管引流后至无胸液流出,再在胸腔内注入尿激酶20万U封管,24h再开放引流,直至无胸液流出.2周后评估2组治疗效果.结果 A组患者引流量、包裹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均较B组明显减少,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胸膜增厚患者明显少于B组,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总有效率为97.5%,B组为80.0%,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治疗包裹性胸腔积液埋管分次引流后同时注入尿激酶,该方法效果明确,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